潘金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武松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英雄。经本人考察研习,认定潘金莲确实只爱武松一人。主要理由是:
1、之一:武松终身未娶。
众所周知,武松终身未娶。现代社会的发达,出自于两个方面的可能:一是有男人问题,一是受到过真爱的伤害或真爱无法由爱而合,如同爱了,散了。
有男人问题吗?其兄身高不足三尺尚能饭矣,量武松身高八尺,手能振虎,剑眉鹰眼,更兼上好身手,似没有足够说服其有男人问题的支持性证据。从武松随宋公明征战多年的表现分析研究,其不会有男人问题,因为有男人问题的男人其内在心理的变化会让其脾性发生质变而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但武松杀嫂以后一切显示正常,无任何偏执变态肌理。
更多因由在,即使没有武松杀嫂一说,至少爱之深恨之切。武松既爱惜长兄如父,同样爱屋及乌,自然对嫂嫂刮目相看。正因为这种亲情之上,爱情之下,两情相悦,才子配佳人,固有的一些观念让武松只能将爱深深埋起。
武松有爱嫂嫂的理由而无法拥有之,同样的身世放在潘金莲身上,爱上小叔再自然不过了。一般而言,武松作为潘金莲的“疑似初恋”,移情无可能。用现代性社会学的观点,身体出轨有可能,心有所属一般不会短期得到改变。如此可见,潘嫂其实真爱武松,但碍于武松的一身正气,传统刚阳之敛,无法变为现实而已。
因爱生恨,部分存在报复心态亦属正常。同时贵为美人胚子,加之武大日常忙活养家,实在难以吸引潘嫂子的性情。
2、之二:武松所处环境决定了其传统正义的一面。
从学理说明一下。在施耐庵的眼中,行者武松,已见暗示。施的年代正是文字禁森,但人之初性本善,施的本意也认为武松是再正常不过的男儿之躯,但对武松杀嫂,加编过于史实,只有这样,叔嫂恋才不致修成正果。水浒写就的就是一个义字。
施文越言武松之义,反衬叔嫂恋的越真实。
武松之死也证明武松一身除了深埋的爱与恨,这种恨当然是至爱之人所做出的不齿行为产生之恨,终其一义。
3、叔嫂婚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
翻开中国非正史,记载了许多与性相关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那时靠的就是禁欲来稳固统治,当然禁欲仅止于民间。在官/士/民三位一体的封建秩序中,官/士是可以有风流韵事的,如柳如是,董小婉,卓文君等等。
在民间实施禁欲通过的则是宗法制度。但人本有七情事有六欲,禁无法绝对化,所以叔嫂恋成为严厉宗法体制下的一种明示性出轨,在民间,兄长去了,叔嫂一统被认为可接受。
这也可以理解为潘金莲单方面对武松一见钟情。但以史书所载,潘金莲美貌如斯,武松断不会熟视无睹,一见如故,应该如电视剧所述,是有情意支撑基础的。
4、关于性社会学的几个结论。
现代社会以开放为特征,于是有了说性的天地。
现代社会对性的理解出自于本能、习俗、传统、宗法四项。哪一项都可支持潘金莲一方面深爱着武松,另一方面身体不由自主。其身体的不由自主在于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过于放纵而导致了覆水难收的局面。而在武松这厢,基于习俗,让其存留着一种对武潘氏的期望与等待,基于传统与宗法,让这种在武松之眼尚为“不伦之恋”深藏不露。
性社会学还提示出一个答案,爱一个人可以离开性,爱一个人同样可以产生性替代。大约武潘氏就是。有民间传闻,武松与西门大官人非常的相似,在施耐庵的小说里也类比地进行了设计,他们均魁伟有加,武功了得,相貌堂堂且各因为不同之才(西门应为财)曾经“威震一方”,这难道仅仅是巧合?是小说的情节所需?中国历史中的几大出轨事件,其中的女人并不全是美人。
5、潘金莲为什么投入了西门庆的怀抱?
就此往下分析一下,武潘氏缘何投入到西门庆的怀抱?
除性社会学提供的证词之一是性替代说以外,由爱而恨也应该是支持说的一种。现实生活中不就有许多人,因为自己的正爱不得而瞬间投入他人怀抱吗?现代社会中不也存在着纯粹的性吗?现代社会中不也存在着在无奈与恨的交织中,用与情人相反的手法进行自己所认定的爱的另类演绎么?武潘氏就是。
西门庆也不是一无是处,除了一身武功外,其床第之术也是数一数二的,这就回答了武潘氏为什么在寄深情于小叔,寄身体于西门了。
同时现代社会研究提供的性递延说也可以佐证,即武潘氏甫一出轨就将这种地下情按着自己的意思进行不法的演绎。香港各剧实际是依据了这一假说而编剧的。
·上一篇笑话:
猪八戒的“八戒”戒了哪一条
·下一篇笑话:
唐伯虎拔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