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武林高手华山论剑一试身手,最后全真教主王重阳脱颖而出,击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不仅夺得了冠军奖品《九阴真经》,也正式获得了“天下第一”的武林霸主称号。
这是金庸写进《射雕英雄传》的内容,从此王重阳也以他仙风道骨的绝顶高人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也不会当真,认为这完全是杜撰的事迹,只一笑而过。而事实上这段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的描写倒也未必是空穴来风,据王的徒孙樗栎道人秦志安编撰的《金莲正宗记》记载,王重阳“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官,忤意而黜。复试武举,遂中甲科”。当时北宋已被金所灭,金立了傀儡刘豫为伪齐皇帝统治中原,王重阳先参加了伪齐的文科科举,但政治方向没把握好,被刷了下来,好在王先生文武双全,立马转身去考武状元,果然甲科登第,号称天下第一。如此看来,王重阳的全国武术冠军的身份的确不虚,金庸只是把全国统一考试改成了民间自考竞赛,把体能武术测试与文化笔试兼有的武举选拔改成了两两对抗淘汰制的擂台赛。
古代的武举不像武侠小说或香港电影里那样采用擂台赛制,倒更似全国运动会与体育类高校招生考试与男子选美赛的三合为一。武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考试内容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前五项测试体育成绩,后两项中的“言语”大概是通过回答问题考察才智及应变能力,“材貌”,按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身材相貌吧?这后两项都是现代选美赛的重要评选内容,列为武举应试项目,估计是女皇武则天的意思。到了宋代皇帝注意到文化课的重要性,于是又在武举中加入了笔试策论内容,即从《孙子》、《吴子》等兵书中出题,考察应试者的才略。
照理说通过这么多科目的考试选拔出来的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们应该都是文武双全,且伟岸英武内外美兼备的高级人才,理应得到国家重用,可惜只是理论上如此,武举及第者的策论成绩普遍不高,文章写得满篇错字不知所云是常事,在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下这更成了武人遭文人耻笑诟病的把柄。就算考中了武状元,也难以摆脱人们眼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形象。宋朝位及宰相的文状元比比皆是,武举出身的武将则鲜有能位居高位者,整个北宋,只有端平二年的武举状元朱熠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及参知政事(副宰相),得掌军权与政权,而其他人好不容易被提拔为将领的,往往也只能领兵冲锋现阵,身先士卒,还做不了元帅。大批武举将军死在了靖康及建炎年间对金的战争中,例如何灌与徐徽言。
王重阳中伪齐武举甲科之事许多学者认为不足信,因为没有史料证明伪齐统治期间曾举行过武举考试,所以王重阳中的应该是金熙宗天眷初年的武举甲科。金灭宋后也参照唐宋制度设立武举选拔武将人才,但选出的人才也同样不容易获得朝廷重用,王重阳也不例外,此后仅被任命为“甘河镇酒监”,管的是那小镇的酒水专卖及税务等杂事,与孙悟空的弼马温有一拼。这可把满腹壮志的王先生郁闷坏了,心灰意冷之下弃官而去,跟着两名南方来的道士学道去了。这一去倒终于找到发展方向,最后创立了全真教。
还有种说法是,秦志安那样写只是为祖师爷贴金,王重阳其实从没中过武举,他那小官是随金军收复陕西得军功后得的。这说法不仅否定了王重阳天下第一武林高手的身份,也明指他放弃汉人气节,甘在金国求仕,这足以使许多对全真教抱有良好印象的《射雕》读者幻想破灭。当然仍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王是尽力保持国家民族文化的元气与精神的遗民,根本没有参加过伪齐或金国的任何科举,不过这话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了。最近蒋方舟小妹妹掀起一阵在专栏文末总结中心思想之风,今天我也跟跟风:本文告诉我们,在古代参加武举不如在现代参加奥运会或世界先生选美赛。武状元通常只能做弼马温,而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先生最起码名利双收,不尽银子滚滚来。
·上一篇笑话:
项羽的“妇人之仁”
·下一篇笑话:
四个傻瓜看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