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冯小刚引发了手机危机,或者说是信息危机,更有甚者,认为冯小刚出卖了男人——有徐帆同志24小时日夜监控着,我反正也搞不了鬼,倒不如把男人歪门邪道的心思统统给曝光了,大家伙儿一起过不成好日子,冯小刚我也落得个举报有功,外加生财有道。嘿嘿,我数着脑门上老婆大人唇印的时候,你们就等着被掌门人收拾吧。
这话似乎有些道理。严守一大冬天驾一敞篷车排小情儿体味的时候,与于文娟、沈雪们斗手机的时候,媳妇儿磕一口瓜子,戳一下我眉心,“瞧瞧,你们男人都这样--碗里一个,锅里一个,外边希尔顿还一个,怎就不知足呢......我知道你现在没胆...怎么,不服气啊?莫不是已经耍过花样了?哼,量你也没这个豹子胆......我是说以后呢,你给我小心点呵,IQ这么的的游戏,要被我逮找了,才懒得收拾你,一个字——离!”我一老实巴交的爷们,听了这话也直冒冷汗,天可怜见那些被戳到了痛处的男人,电影散场后挽着老婆时该作如何想。
据说,在看完《手机》的那天包括其后的一些日子,许多女人以审美疲劳为由,向丈夫提出暂时分床睡觉。她们把书房锁了,独自一人蜷曲在小沙发上,于黑暗的寒冷的夜里,睁大了眼挖空心思地回想着,在若干年来的婚姻中,丈夫的一些反常举止是否意味着某种特殊的含义。据说,家居时许多男人一听到手机响,就像做错事情的孩子般可怜巴巴地偷瞥着内当家的反应,然后在对方装作不在意的神情下如释重负。
其实,何尝是《手机》引爆(或者激化)了家庭危机,一个家庭到“手雷”爆炸的时候,狰狞的暗礁早就搁得东一块西一群,家庭这艘程式化的船也早是伤痕累累、矛盾重重。《手机》,只不过是潜规则横行的世界,那个无心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手机》,只不过是在谎话漏洞百出、出尽洋相后,镜头里男人的那张苍白而无奈的脸罢了。手雷爆炸前,双方有很多机会收拾旧山河,到家庭危机爆发那一刻,双方唯一能做的,就是整理好旧行囊各奔前程。指向结果、却非导致结果的手机是无辜的,是天真的。
作为一部贺岁片,硬伤是少不了的,但《手机》仍不失为是一部好片子,它把许多人知道但是没说的话公布出来了,让另一些瞒在鼓里的人变得清醒,这便造就了一个公平的氛围;但它也昭示了在我们中国,公民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如何平衡,是很烫手的一个问题。《手机》是一部好片子,它向我们重申一个道理,你今天可以用某个东西赢取利益,没准哪一天它会背叛你,将你曾经的利润以及利息一卷而空。
《手机》是一部赚钱的好机器,它不仅让摩托罗拉、中国移动及冯小刚们捞了很大一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商机——手机的厂商们该开始研发能有效保护公民隐私的手机了,这可是先富起来、先淫荡起来的人所迫切需要的。相关技术十分复杂,在这里我可以提供一个思路:根据不同的场合设定可以呼入的电话号码及短信,当然这种功能还必须操作方便,兼具智能化与个性化,否则指不定什么时候,那些大马虎们还得把手机当手雷用。
对于先淫荡起来的那批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按片中费墨设想——生活到古代,进京赶考几年不回家,到时候怎么说都全凭一张嘴;或者到爱沙尼亚,到编剧以及我们足以产生错觉,认为那里交通讯息不够发达,或者那些个人生存、隐私、民主等有绝对保障的地方。
相信有这么一天,我们不再患手机综合症。因为这个恐惧的对象,迟早会被另一个更大的威胁所取代。最后,我还要感谢《手机》,它只挖掘了男人的一部分不太聪明的手段,但男人根子里的东西,还没有完全抠出来。男人们还有路可退。
·上一篇笑话:
四个傻瓜看丈母
·下一篇笑话:
吕后的青铜时代